二十四節氣是一個統稱,其中包括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中氣和節氣相間地排列。從春分起十二個中氣分別是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屬於十二個以地支排列的月份(圖一)。春分後的節氣是清明,其後的節氣依次是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驚蟄。
圖一 回歸年、朔望月和二十四節氣
從地球觀測,太陽一年裡在恆星間或天球劃過的軌道稱為黃道,以360度黃經來量度。二十四節氣正好把黃道分成二十四等份,即每個氣相差黃經15度。春分時黃經為0度,清明時黃經為15度,如此類推(表一)。
表一 二十四節氣和太陽黃經度
中氣 | 春分 | 穀雨 | 小滿 | 夏至 | ||||
節氣 | 清明 | 立夏 | 芒種 | 小暑 | ||||
黃經 | 0° | 15° | 30° | 45° | 60° | 75° | 90° | 105° |
中氣 | 大暑 | 處暑 | 秋分 | 霜降 | ||||
節氣 | 立秋 | 白露 | 寒露 | 立冬 | ||||
黃經 | 120° | 135° | 150° | 165° | 180° | 195° | 210° | 225° |
中氣 | 小雪 | 冬至 | 大寒 | 雨水 | ||||
節氣 | 大雪 | 小寒 | 立春 | 驚蟄 | ||||
黃經 | 240° | 255° | 270° | 285° | 300° | 315° | 330° | 345° |
春分和秋分晝夜平分,夏至晝最長(北半球,下同),冬至晝最短,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是古人最初確立的氣。其後加入的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至於其他的節氣,便以該段季節常見的天氣現象或農業活動而命名,這些節氣某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區的氣候。
農曆規定每一個月必定要有一個中氣,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成為前一個月的閏月。原來19個「回歸年」共有228個中氣和235個「朔望月」,即是有7個月沒有中氣,這些沒有中氣的月便正好成為閏月。
跟二十四節氣相似,古代的黃道十二宮亦是以春分點為起點而把黃道分為12等份(圖二),因此占星學中十二星座的開始及結束日期或其前後一天必定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
圖二 二十四節氣和黃道十二宮
註: 十二星座對應的黃經度是在二千多年前定下的,由於地球自轉軸的擺動,現在觀測到的星座位置與黃經度已不符。
天干和地支合稱干支。十天干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組合便成為以「甲子」為首的六十干支循環(表二)。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乙亥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壬午 | 癸未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癸卯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壬子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歷史上以干支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的起始年代各不相同。干支紀年和紀日已使用了二、三千年。月份和時辰本來只與十二地支配對(圖一和表三),後來人們根據年干訂定月干(表四),又根據日干訂定時干(表五),把年、月、日、時的干支合成八字。
表三 十二辰和現今時間的對應關係
十二辰 | 現今時間 |
子時 | 23時至01時 |
丑時 | 01時至03時 |
寅時 | 03時至05時 |
卯時 | 05時至07時 |
辰時 | 07時至09時 |
巳時 | 09時至11時 |
午時 | 11時至13時 |
未時 | 13時至15時 |
申時 | 15時至17時 |
酉時 | 17時至19時 |
戌時 | 19時至21時 |
亥時 | 21時至23時 |
表四 年干和月干的對應關係
年干 | 月干 | |||||||||||
寅月 | 卯月 | 辰月 | 巳月 | 午月 | 未月 | 申月 | 酉月 | 戌月 | 亥月 | 子月 | 丑月 | |
甲或己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甲 | 乙 | 丙 | 丁 |
乙或庚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丙或辛 | 庚 | 辛 | 壬 | 癸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丁或壬 | 壬 | 癸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戊或癸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甲 | 乙 |
表五 日干和時干的對應關係
日干 | 時干 | |||||||||||
子時 | 丑時 | 寅時 | 卯時 | 辰時 | 巳時 | 午時 | 未時 | 申時 | 酉時 | 戌時 | 亥時 | |
甲或己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甲 | 乙 |
乙或庚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甲 | 乙 | 丙 | 丁 |
丙或辛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丁或壬 | 庚 | 辛 | 壬 | 癸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戊或癸 | 壬 | 癸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早在公元一世紀,中國人就以十二生肖來紀年。十二生肖代表十二種動物,分別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和豬。
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配對(圖三)。在甲子週期中,同一地支的年份對應同一生肖,例如「申」對「猴」,壬申、甲申、丙申、戊申和庚申都是猴年;其他生肖的對應干支年份可以同一方法列出。
圖三 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
留言列表